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海洋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危脅

  由於海岸和河口是人類最早開發利用的地區,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區,而隨著工商業快速發展,淺海和河口地區面臨的環境衝擊也最嚴重,對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帶來嚴重威脅,這些威脅主要包括下列各項。

(一)棲地破壞
  海岸棲地破壞包括:填海造陸、海岸開墾、溼地破壞、港灣和堤防構築等。特別是近30年來,臺灣在缺乏完善的國土規劃政策下, 以經濟掛帥為前提,競相開發海岸為工業區,造成海岸溼地被大規模開發利用,使得溼地和自然海岸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養殖漁塭、工業區或水泥化的海岸,嚴重威脅到淺海生物的生存和生態功能(孫寶年, 1999)。

(二)過度利用
  漁業是人類利用海洋生物資源最悠久的產業,隨著人們捕魚技術的進步,以及各種漁業科技的應用,海洋生物資源已經遭受嚴重的破壞,根據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FAO)的估計,全球47~50﹪的漁業資源已被充分開發利用,15~18﹪已被過度利用,9~10﹪已枯竭,因此,過漁(over fishing)是海洋漁業普遍的問題(Botsford et al. 1997; Jackson et al. 2001)。臺灣沿岸和近海本來擁有非常豐富的漁業資源,例如臺灣海峽是底棲和洄游魚類、蝦蟹類和貝介類的重要漁場,而東部海域則是大洋洄游魚類的重要漁場,東北部和東南部的湧升流海域更有豐沛的漁業資源(胡興華,2003)。但是近30年來,由於過度捕撈和一些非法漁業行為的盛行(包括:炸魚、毒魚、電魚等),已使得資源枯竭(賈福相, 1998;邵廣昭,2000)。

(三)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包括優氧化、毒物、重金屬污染、油污染、熱污染、廢棄物污染…等。臺灣沿海的污染物質主要來自陸地,主要污染源有市鎮污水、工業廢水及畜牧廢水等,這些污染物質經由河川、港口、沿岸和海洋放流管排放入海。近三十年來,臺灣的經濟快速成長,污染物質也快速增加,使得臺灣西部大部分河川的中、下游都受嚴重污染,這些污染源排入沿海,再加上海港和海洋放流管排入海的污水, 遠超過海水的自淨能力,使得西部海岸生態系的污染問題十分嚴重。即使是北部、南部和東部沿岸的珊瑚礁海域,也遭受沿岸土地開發帶來的沉積物污染,以及市鎮污水的有機污染,使得珊瑚礁的存續飽受威脅(李永適, 1999)。

(四)外來種入侵
  隨著國際間的往來頻繁,外來種經常在有意無意之間就被引進,而外來種入侵往往對本土生物和生態系造成嚴重的傷害。

(五)氣候變遷
  全球氣候變遷包括溫室效應所引起的水溫升高和海平面變遷、臭氧層破洞所引起的紫外線增加、氣候異常所導致的土石流和疾病流行等。歷年來,水溫升高導致大規模珊瑚白化的事件已有多起,為珊瑚礁的存續帶來嚴重考驗;海平面變遷會對淺海生物造成重大影響,臭氧層破壞導致海洋生物的異常病變,甚至海洋生物的疾病蔓延都與氣候變化有關(Harvell et al. 1999)。




妮靜於2009.03.17發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