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

踏浪活動介紹





介紹:

所謂的踏浪就是利用退潮時裸露的大片潮間帶,到海中去尋找海生物且認識潮間帶生態的活動
所謂的踏浪其實就是潮間帶活動,澎湖居民利用退潮後裸露出的廣闊潮間帶做為謀生的場所,從事撿拾螺貝、抓魚、抓螃蟹等等經濟活動,賺點外快。在以前這是澎湖許多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現在即使是澎湖人本身,不少人也早已將潮間帶活動視為純粹運動、休閒的活動。
潮間帶有著豐富的生態資源,包括各式海參、各種螺貝、螃蟹蝦魚、以及各類軟珊瑚跟硬珊瑚,以上都是澎湖潮間帶基本的生態內容,所以在澎湖從事潮間帶活動(就是遊客口中的踏浪),主要目的就是觀賞認識這些潮間帶活動。所以遊客是否選擇踏浪活動,請先瞭解自己對於海洋生物是否有認識的興趣,勿被「踏浪」這商業性的廣告詞彙所迷惑。
歷史:
澎湖地區潮間帶活動發展成觀光踏浪,可以追溯到1990年快樂公主號開闢的「古道新走」員貝至沙港踏浪活動,爾後幾年踏浪活動就如雨後春筍般展開,大倉、吉貝等多條路線紛紛開闢。澎湖的旅遊業者就是這樣,太多人只向錢看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美美的商業包裝活動。
1990-1997年間過度氾濫的踏浪活動嚴重破壞澎湖潮間帶生態,許多珊瑚被遊客踩死,站長還親眼看過有遊客開著吉普車從城前一路碾過千百年的珊瑚礁直奔大倉島。面對遊客和業者缺乏保護珊瑚生態的意識,生態保育工作者終於介入向縣府施壓,縣府邀集業者規範踏浪路線,踏浪活動熱潮方歇。
時間選擇:

許多潮間帶生物是不可食用的,所以站友們勿隨意傷害捕撈這些海生物,讓它們回歸到海洋的生態體系中
踏浪必須在乾潮前後一個小時進行,且注意潮汐變化(參考澎湖潮汐表使用方法
每月農曆初一、十五前後3日是潮差最大的日子,最適宜踏浪。
裝備:
帶寬邊遮陽帽
穿著防水防滑的鞋子
穿著長袖上衣防曬
穿著短褲利於行動
注意其他防曬事項(參考如何避免被曬傷)
自備飲用水(海上沒有7-11)
安全:
參加有業者帶領的踏浪活動,嚴禁脫隊去自強活動
由澎湖當地熟悉海域的人士帶領
若於退潮時自行步下潮間帶玩耍,請務必於距離海岸50公尺內的區域活動,並勿踏入海水覆蓋無法見底的區域。
漲潮速度非常地快,若發現潮水明顯上漲,請盡速回到岸邊,以免發生危險。
各碼頭的出海航道皆有挖深,並在航道兩旁插上旗竿作為標誌。若站友到碼頭附近潮間帶踏浪,請記得別靠近這些旗竿,以免踩空掉入深水中。
疼惜我們的島:
澎湖海域的潮間帶大多布滿珊瑚跟各式海生物,其中尤其以珊瑚最為脆弱,站友們參加潮間帶活動時,請疼惜我們的島嶼,讓海資源留給後代子孫,對於珊瑚盡量以觀賞代替觸摸,更勿直接踩踏珊瑚,往往你的一腳就毀掉了萬年的珊瑚礁。對於其他無法食用的海生物,也盡量以觀賞代替把玩,除非是業者自行放養,或打算捕撈回去加菜的海生物。

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期末專題內容

生物多樣性深入調查
1.海星
2.螃蟹
3.其他各種可見生物

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第九章

第九章
海洋觀光休閒的國外案例
任何具有吸引力資源的地區都可能出觀光遊憩活動,觀光遊憩事業也因此應運而生,差別只在於發展程度的不同而已。世界各國為了經濟利益所產生的觀光遊憩事業,或基於考量可培養對社會具正面效益的活動,都會積極發展其觀光遊憩事業。近年來,已開發國家及開發中國家階積極發展觀光遊憩事業,因此,探討這些國家的發展經驗格外顯得重要,本章所討論的海洋觀光休閒案例,主要是以國外相關海岸或海上遊憩為焦點。

第一節 峇裏島(Bali Island)觀光事業
印尼峇裏島是亞洲最漂亮且有特色的觀光勝地之一,是印尼群島17,505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峇裏島東西橫向約140公里,南已縱向約80公里,而面積約5,636平方公里,首府是位於南部的庫塔。峇裏島的四周繞著美麗的海灘,一直是陽光、沙灘、海水愛好的天堂,這裡每個海灘都有特色,島上三座火山,不論逞觀或近探,都令人難以忘懷。島上居民在音樂、舞蹈、繪畫、雕刻、建築,戲劇上都有其獨特的傳統,另一方面,峇裏島仍保留自然的風貌,特殊的傳統文化、宗教儀式深深吸引觀光客的心,有人稱之為「地球上最後的南國樂園」或「天上諸神的渡假地」。
峇裏島的海洋觀光活動很多,如羅威那海灘(Lovina Beach)寧靜的黑沙是日光及漫步的好去處,海水潔淨可租船潛水觀賞美麗珊瑚礁、熱帶魚,或搭船出海觀賞海豚跳躍、玩耍;蕯努爾海灘(Sanur Beach)環境清幽,附近許多古典風情之旅館,是水上活動的熱門地點,快艇、滑水、香蕉船、水上摩托車、帆船、獨木舟、衝浪等;金巴蘭海灘(Jimbaran Beach)的海鮮美食、沙灘排球;庫塔海灘(Kuta Beach)的日光浴,晨昏景色及水上活動等。水上公園(Waterbom Park)是世界級的水上樂園,距機場只有5公里,交通便利,占地3.8公頃,有7座精心設計的滑水道,設計不同的高度、角度、滑落方式滑水,充滿了刺激性與挑戰性,其他如懶人河(Lizy River)、Spa中心老少皆宜。Bounty Day Cruise是一艘海上遊樂場在蘭夢島(Nusa Lembongan)的浮船塢(Pontoon Nusa Lembongan)可以享受游泳、滑水、海上獨木舟、玻璃船、浮潛或接受基礎的潛水訓練。此外,Sea Walker提供的海中體驗,遊客戴上特製的圓形頭盔,透過特別的換氣系統,遊客可如太空人一般在海床上活動,自由呼吸,近距離與海洋生物互動。還有2名駕駛員及可載36名遊客的潛水艇(Odyssey Submarine 2型),盡情享受45公鐘深入海底70呎的神奇旅程。
峇裏島吸引遊客之處,不僅在於它具備豐富的海洋風情與海洋活動,峇裏島的Vila及Spa也是遊客不能錯過的重要體驗。峇裏島海岸密佈設備齊全的酒店、泳池、Spa三溫暖、按摩、健身器材、各種飲食、會議設施一應俱全,別墅融入海洋林園之間,住宿之遊客可以得到完全的鬆弛與享受。Spa之流行是近年的事,峇裏島的Spa是沿襲個世紀的皇室古風,以當地盛產的香料與鮮花做美容材料,所謂Spa,指的就是拉丁文中的「Solus Par Aqua」,Solus意為「健康」、Par意為「經由」、Aqua意為「水」,所以Spa意即「由水療而得到的健康」,Spa的概念起源於比利時南方的小鎮Spau,自世紀開始Spau鎮已經有治療效果的熱溫泉而出名。Spa係運用背景音樂、天然花香精油、大自然景觀、健康飲料、按摩呵護、與純淨心靈等,在一個療程中同時滿足客人的聽覺、嗅覺、視覺、味覺、觸覺、以及心靈的純淨。峇裏島Spa品質一流,價錢公道,另有針對性之療程,如全套護膚療程之露露Spa(Lulu Spa);舒壓排毒為號召之熱石按摩療法;美容護膚之山泥美容Spa;舒緩身心醒腦的熱精油點滴Spa及臉部保養、滋潤護髮、胸部護理、腳部保養、芳香療法等各式按摩,種類很多。
此外,峇裏島的宗教融合了印度教、佛教、爪哇及當地古老的信仰,加上島上建築物造型圖案深帶民族色彩,形成當也傳統的文化特色,各寺廟、博物館都提供遊客良好的去處。峇裏島更是觀光客購物天堂,市場店攤綿延,傳統的工藝技術,五花八門的商品,價錢公道便宜,等著遊客選購。為了保存純樸原味的自然景觀,印尼政府嚴禁島上設立大型工廠,並因宗教的理由,規定所有建築物不得超過附近的樹,維持島上青山翠谷、碧海藍天的景觀。
印尼峇裏島從一座火山島發展成為全世界知名的觀光勝地,固然憑藉著其得天獨厚之自然景觀、古老的文明與獨特的民俗藝術,但無可否認的是,其政府適當的觀光政策與基礎建設的支援,以及當地居民並未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的態度,從而維護當地的觀光環境也是相當重要的原因。
第二節 發展永續的賞鯨旅遊產業
全球的賞鯨活動始於一九五五年南加州觀賞遷移中的灰鯨,一九五五年至一九六九年間,賞鯨僅限於美國的西海岸,一九七五年美國的東海岸也開始有賞鯨的活動。一九八○年代賞鯨事業開始蓬勃地發展,一九九一至一九九八年間,每年更以12.1%的驚人速度成長,是其他觀光旅遊事業的3至4份,截至二○○七年為止,全球共有87國家有賞鯨活動。根據估計二○○四年全球計有1,000萬人參加過賞鯨活動,每年在交通、住宿、餐飲、購物及賞鯨船票的支出達12.5億美元。美國自發生911事件以後,其觀光活動衰退,賞鯨遊遊也趨於減緩,但是台灣、澳洲、冰島等地則仍持續成長,其中台灣更是世界發展賞鯨活動最快速的國家。
賞鯨豚固然有助於海洋旅遊、地區經濟、環境教育與研究,但賞鯨旅遊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特別是對鯨豚個體或族群的壓迫或傷害。目前至少有二十多個國家備有賞鯨行為指導方針或行為準則,十多個國家訂立「賞鯨規章」,這些指導方針或「賞鯨規章」主要的原則在「減少幹擾」與「避免碰撞」,國家捕鯨委員會則制訂了下列的目的:
1. 賞鯨行為必要保證不會明顯增加鯨豚或族群的生存及生態的危險。換句話說,賞鯨不應該沁致鯨豚族群的出生或死亡率,有明顯負面的改變,並不妨礙其棲地利用、或攝實、休息、生殖等活動。
2. 發展永續經營並具使命感的賞鯨活動。賞鯨規章與指導方針因地區、鯨豚種類與它們在棲地的生態情形不同而有差距,例如美國大西洋沿岸任何船隻靠近北露脊鯨5,000公尺屬違法,夏威夷及阿拉斯加船隻闖入大翅100公尺範圍內亦屬違法,但在美國其他海域,只要不幹擾動物,船隻近距離觀賞大翅鯨是合法的。
賞鯨與生態旅遊都是由自然環竟吸引遊客前來並帶給遊客滿意的感覺,因此,若要永續經營必須維護自然原來的環境風貌,保持清新的吸引力外,旅遊品質及經營者的利潤也必須維持。台灣在二○○三年由漁業署委託中華鯨豚協會推動「賞鯨標章」,希望能統一提升服務的品質。然而,賞鯨旅遊在各層面的效益很多(休閒、經濟、教育、科學、環境、社會等),也都涉及各項成本(鯨豚族群、經濟、生態、汙染、垃圾、噪音、交通、生活品質等),如何在效益及成本間建立永續的評估指標,成為重題。
鯨魚保育協會(WDCS)Erich Hoyt建議利用成本利益分析(CBA),將所有賞鯨的收益、價值及服務一一列出,比較「已使用」與「未使用」的差距,並試著以金錢來表示,再減掉所有的成本,進一步分析做出「整體經濟價值表」。不論賞鯨產業相關的業者、研究人員、團體或政府單位,都可以從成本利益分檢討中,提賞鯨的價值,降低成本的消耗,使賞鯨旅遊能夠永續經營下去。
第三節 澳洲海洋觀光的管理
澳洲擁有廣大豐富的海洋資源,自世紀末期澳洲海洋旅遊事業萌芽,即迅速發展,據統計,有50%國際旅客及42%國內遊客到沿岸或海域旅遊。海洋觀光旅遊已經成為澳洲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一九九七年澳洲海洋觀光旅遊貢獻150億美元,相當於澳洲海洋產業的50%。以大堡礁世界遺產區(Great Barrier Reef Heritage Area)為例,一九八○年觀光遊客15萬人/天,一九九七年遊客達1.6百萬人/天,一九九八~二○○○年每年前往觀光休閒的旅客都超過1.5百萬人,也明確看出自然環境世界遺產的價值所在。
澳洲有許多國家級知名的海洋觀光旅遊景點,例如大堡礁海洋公園(Great Barrier Reef Marine Park)、雪梨港口及城市(Sydney Harbor and City)、黃金海岸(Gold Coast)、維多利亞的海洋大道(Great Ocean Road in Victoria)等。其海洋觀光休閒的項目很多,較為特殊及重要的有:

1. 南極觀光(Antarctic Tourism):據統計一九九九年已超過1萬人參訪南極圈島嶼,雖然大部份遊客是由南美洲登船出發,而非由澳洲出發。

2. 賞鯨(whale-watching):在西澳、維多利亞、昆士蘭、新南威爾斯。

3. 賞鳥(bird-watching):菲律浦島的小企鵝(penguin)、西澳的岸鳥(shorebird)、沿海岸的海鳥(seabird)。

4. 潛水賞魚或海洋生物:大堡礁、西澳麟加魯礁(Nigaloo Reef)、塔斯馬尼亞島海域(Tasmania)。

5. 少數與海豚共遊(swimming with dolphins):西澳Monkey Mia、菲律浦灣、維多利亞及Moreton灣。

6. 海岸活動:游泳、釣魚、船舶等。
50萬人私人動力船,及百萬計之小船筏。大量遊客進入,生活以及遊憩活動,已經對當地社會、文化、經濟與環境產生影響,例如使用各種船舶產生之污染,幹擾海洋生物之棲息,破壞漁業資源。為了觀光的需求,興建許多公共建設及周邊建設,如機場、水電廠、旅館、汙水處理廠、港灣、道路等都對環境產生衝擊。遊客湧入以後,直接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生活空間擠壓、公共設施分用、生活品質下降、物價提高、犯罪增加等,引起澳洲政府的重視。
澳洲大堡礁二次大戰以前遊客並不多,至一九七○~一九八○年代才迅速發展起來。大堡礁海洋公園(Great Barrier Reef Marine Park, GBRMP),每年有160萬遊客至大堡礁海洋公園旅遊,直接收益逾一億澳元,同時,估計每年另有100萬遊客住宿於大堡礁內島上的旅館,一九九八年已核准742家業者在區內經營其中包括個人船隻1,674隻,雇用員工120,000人,給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大堡礁向世界文化遺產(World Heritage Association),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World Heritage),觀光即是提報闡明的主軸,觀光的保育與管理也獲得大眾的支援。
海洋觀光發展大量人潮湧入,也對該區產生許多的衝擊包括:沿岸觀光發展(人口壓力、工程建設)、島內基地觀光設施(遊艇港、汙水處理、建設)、船舶造成之損害(下錨、泊船、垃圾、廢棄物)、水域活動(潛水、浮潛、礁岩漫步、釣魚)、野生動物互動(海鳥、賞龜、賞鯨)。因為觀光事業在此區的重要性,並涉及每年百萬遊客,該區由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Great Barrier Reef Marine Park Authority, GBRMPA)及昆士蘭公園暨野生動物局(Queensland Parks and Wildlife Service, QPWS)負責管理。
大堡礁區之海洋觀光大多集中於凱恩斯(Carins)外的礁區及白日島(Whitesunday Island)區,此兩區占該公園面積7%,卻有85%旅客前往,其他地區依面積與人口的比例,所受到的影響很小,因此,管理面都集中在凱因斯礁區及白日島等兩區。大堡礁主要的觀光產業包括:浮水構造物之旅遊活動(Structure-based tourism operations)、船舶之旅遊活動(Vessel-based tourism operations)船舶旅遊之延伸活動(Extended vessel-based tourism operations)、租船旅遊之延伸活動(Bareboat charter)、渡假及沿岸旅遊活動(Resort and shore-based operations)等。
許多國家為保育珊瑚礁而持續擴大保護區,同時募集資金從事保育及海洋公園之運作,除了政府以外,觀光產業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其中包括:直接財務貢獻(Direct financial contribution):如門票;對政府稅入貢獻(Contribution to government revenues):由稅、執照等;促進環境管理與規劃(Improv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planning);環境意識教育訓練(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raining);保護及保存(Protection and preservation);就業選擇(Alternative employment)。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GBRMPA)向遊客收取大堡礁入區費,每人每日澳幣4.5元,就是用來作為教育、研究及公園之管理等。
除了澳洲、美國、日本以外,大多數珊瑚礁都在開發中國家,永續珊瑚礁旅遊具有許多優勢,例如吸引國內外投資、增加就業機會、增加公共設施、推動設立保護區、減少破壞的活動等。不利的狀況也在許多國家發生,法規及認知不足,無節制發展,居民湧向經濟利益區,產業對社區回饋少,對在地文化產生衝擊。Aiello(1997)檢視各國珊瑚礁保護區,認為必有效的管理及當地社區人民的支持才會成功(Harriott, 2001)
澳洲大堡礁海洋公園有兩個因素:「廣大的面積與良好的管理」。其與所受的衝擊與世界其他區珊瑚礁不同,大堡礁2,500公里長,涵蓋面積344,000平方公里,940島嶼(27處有住宿)、2,900個獨立礁,平均每個礁占10平方公里,周邊長10公里。如此大的面積使得除凱恩斯及白日島以外地區遊客參訪的密度都很低。另一因素,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一九七五年起將該區納入管理,意識到觀光影響的重要性,因此對觀光活動必須經過核准,收取環境管理費(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harge)作為公園研究管理之經費。
大量觀光客需要可觀的公共建設,以提供交通、住宿、餐飲、購物、娛樂及水電、汙水廢棄物處理等服務,這些公共建設需做環境及管控評估,因為發展沿海觀光,先期規劃為重要的問題,必須把對社會的衝擊及累積發展的衝擊考慮在內,欠缺規劃策略大規模發展觀光,勢必對當地社會及福祉造成潛在的衝擊。
種類 活動 衝擊 採取措施
沿岸觀光發展(Coastal tourism development) 人口壓力 增加水電、交通、垃圾服務、社會及福利受到衝擊 區域規劃將累積衝擊納入考量
觀光建設 影響排水水質 環境評估、工程技術、監測
島內觀光公共設施(Tourism infrastructure, land-based) 遊艇港發展 珊瑚礁區、水質(船底漆)、外來生物、社會及福利受到衝擊 環境評估、工程設計、監測、處理機制
汙水排放 營養鹽、濁度視處理能力而定、淡水補充 排放標準、水質監測、三級處理、灌溉系統
建設 植物損害、野生動物棲息處消失、土石流失 環境評估、工程技術、水質監測
海洋觀光行政公共設施(Tourism infrastructure, marine-based) 平底小船 遮蔽底棲生物、錨泊、以觀光客活動為主 許可制、適當的設計、慎選地點、移稙可能受傷害生物
錨泊 傷害底棲生物、減少錨泊損害 鼓勵降低錨泊損害、適當的設計、權責及安全議題
餵魚 以聚魚為主(研究顯示無衝擊) 許可制、最適當的方式餵魚
船舶造成損害(Boat-induced damage) 錨泊 珊瑚傷害、累積損害 設置私人或公共錨泊區、訂規定沙區錨泊、教育課程
船舶擱淺 珊瑚、底棲生物傷害、防附著漆、油、化學物 教育業者及使用者
亂丟垃圾 損害野生動物、景觀 教育課程、處罰
廢棄物 增加營養鹽、汙染 教育課程、處罰、船上設處理槽
船舶撞擊/幹擾野生動物 傷害、擾亂生態 教育課程、處罰、速度限制(特別在淺水草區)
親水活動(water-based activity) 潛水 傷害脆弱珊瑚 教育訓練、業者規範、行前簡報、限制初學者區域
浮潛 傷害脆弱珊瑚 教育訓練、業者規範、設置休息區、浮筒、行前簡報
走珊瑚礁 損害珊瑚礁 教育訓練、業者規範、不損害珊瑚走道
釣魚 對休閒及商業衝擊小 畫分範圍、業者規範
野生動物互相影響(Wildlife interaction) 海鳥 近距離影響生育過程 教育、業者規範、限制接近主要生育地點、專業導遊
賞海龜 近距離影響生育過程 教育、業者規範、限制接近、專業導遊
賞鯨 幹擾鯨魚 立法、教育、業者規範、限制接近、專業導遊
潛水餵魚 不適餌料、疾病、增加捕獲、魚依賴性、潛水人安全 立法、教育、規範、行前簡報、條件限制
資料來源:Harriott, 2004。
第四節 全美由釣漁業的經濟資料
為能滿足人類對海上遊憩活動的需求,各國政府乃積極拓展多樣性的海洋觀光休閒或體驗漁業活動的選擇,其中,娛樂漁業、賞鯨豚等休閒漁業項目,更是各國政府協助業者因應國內外經營情勢變動的產業調適策略之一。在美國的總體經濟結構中,娛樂漁業獲由釣漁業(Sport Fishing)這項活動的迅速崛起,並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估計約在全國創造120萬個就業機會。根據研究資料顯示,美國每年約有3,520萬個成年釣客(16及16歲以上)在休閒釣魚上花費達378億美金之多!假若把休閒漁業定位成企業,則其所創造的收入足以在美國財富雜誌(Fortune)的五百大企業榜中排名第十三,比一些全球企業的巨人,如Texaco和DuPont還高。
這些消費在美國經濟上發揮難已估計的影響,當這些項數據被經濟學家在美國遊釣漁業協會(American Sport fishing Association(ASA)上視為波及效果或經濟乘數效果(Economic-multiplies Effects)時,每年休閒釣客的花費產生如下之影響(見表9-2):

□ 創造近一千零八十四億美元之全國性的經濟影響力。□ 提供全美國依百二十萬個工作機會,即比美國經濟體系中各部門總勞動供給量的百分之ㄧ還多。□ 創造總計約兩百八十三億美元的家庭收入(薪水與工資),約等於支付美國所有軍餉的一半。□ 增加二十四億美元的州政府稅收,即幾近全年總州政府稅收的百分之ㄧ。□ 貢獻三十一億美元的聯邦政府稅收,幾乎站聯邦全部農業預算的三分之ㄧ。
資料來源:American Sport fishing Association Report (1997)
這項引人注目的消費數據是根據美國漁業和野生動物局(United State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USFWS),配合美國人口普查處每五年對釣魚、打獵及野外生活休閒協會所做的國家調查得來。另外,美國休閒漁業協會,業透過其經濟計劃所設計精密電腦模型進行經濟分析,以求出該項消費支出在全國的影響。總消費支出與一九九一年所調查的270億美元(以調整至一九九六年幣值)比較,休閒漁業的實貨總消費支出在五年內有了令人驚異的36%成長。自從一九九一年經歷一段溫和的經濟不景氣後,美國經濟一直處於起伏不定的狀態,從該消費所衍生的工作、薪水、及稅收都顯示了明顯的相對成長(見表9-3)
遊釣漁業並非在此盤高的經濟發展中,唯一呈現這樣快速成長的產業。以耐久財的整體需求來說,從一九九一到一九九四年,汽車、卡車公車的全國銷售量增加了近40%;另經由美國消費者款貸所貸出來購買洗衣機、園藝拖拉機、露營拖車、及釣魚用傳等融資用途的總安置貸款,也從一九九○到一九九五年增加約39%。景氣好的時候人們傾向於多消費,其中有3,520萬人,或者說六分之ㄧ的16歲及16歲以上的美國人選擇把前花費在遊釣漁業上。其中部份成長是來自人們在水上活動花費更多的時間。根據USFWS的調查結果顯示,一九九六年美國釣客花費在釣魚上的時間比一九九一年時多出22%。
一九九一年和一九九六年遊釣漁業的經濟影響比較
全國 1991 1996
消費金額 276億美元 377億美元
總體經濟影響 798億美元 1,084億美元
工資與薪水 220億美元 282億美元
工作機會 924,600 1,210,100
州營業稅 1.2億美元 19億美元
州所得稅 2,611億美元 4,506億美元
聯邦所得稅 24億美元 30億美元
資料來源:American Sport fishing Association Report (1997)
就個人而言,休閒釣客花費也許不是大筆金錢,估計每人年消費總平均值約為1,00美金,其中包括從當地餌料店購買幾塊錢餌食,到從事一趟長途的釣鱸魚(Bass-fishing)之旅費。但累計三千五百多萬人的消遣費總額後,休閒釣客的支出遂形成一股強大的經濟力量(若估計入16歲以下的釣客,則人數達五千多萬人)。連高爾夫球人口和網球人口<分別為2,310萬人及1,150萬人>都遠不及此一規模。據估計,再一九九六年休閒釣客總消費的378億美元中,有154億美元是花在與旅遊相關的成本費用上,另190億美元則用再從線軸、釣餌,到體育用車和傳等設備器材上,此外,約有23億美元是運用在租貸或購買釣魚用土地上;還又5億7,000萬美元是花在釣魚執照、許可證、及相關規費上。
當遊釣漁業備是唯一向源於健康環境的傳統產業而受到更多注目之際,它在地方上、區域間及全國性能未被認定為經濟的主力。弱由於製造廠關閉所引起的地方工作機會減少,在整個區域往往都能成為頭條新聞;而遊釣漁業衰退時,工作機會同樣會減少,但大部分情況卻不受到重視。魷釣漁業在經濟上的重要性如Hayden所說:「各州漁業-野生動物等相關機構的政治求生工具,尤其是在他們對政客和社會大眾提出計畫和預算需要時,當魚業計劃在州立法單位爭取預算分配時,個新的經濟資訊會給這些計畫預算提供關鍵性的一擊」。





永怡於98.4.15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



(一)設立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 MPA)
  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育係以「棲地保護」為優先,1992年聯合國環境大會所提出的「21世紀議程」(Agenda 21)中,即將海洋保護區列為重點項目之一。而設立海洋保護區的議題,在20世紀末期才逐漸受到廣泛的重視(Sobel, 1993; Gubbay, 1995; Ormond et al., 1997; Roberts et al. 2002)。設立海洋保護區之目的在於:1.保護或管理關鍵性的海洋或河口系統,以保障其長期存在和保存其基因多樣性;2.保護受損、受威脅、稀有或瀕危的物種或族群,尤其是維繫這些物種生存的重要棲地;3.保護或管理經濟性重要物種生活史必須的關鍵棲地;4.保存、保護和管理具有歷史、文化或審美價值的海洋或河口區域,以供後代之永續利用;5.促進海洋及河口生態系的保育、教育和觀光利用;6.採取適當的管理措施,使人類活動能與海洋及河口生態系共存共榮。
(二)分區規劃(zoning plan)
  分區規劃是資源保育和管理的重要步驟,對於海洋資源管理而言,尤其重要。由於海域是互相連接的,而且影響因子很多,資源利用的型態互異,因此必須經由整合式的分區規劃,馭繁於簡,使資源保育和管理的方法易於執行。分區規劃的目標在於:1.對關鍵性或代表性的棲地、生態系和生態過程提供保護;2.區隔人類活動的干擾;3.在保護自然或文化資源的前提下,允許合理的人為利用;4.保留某一區域供特定的人為活動利用,以減輕此項活動對整個保護區的影響;5.保存海洋保護區的部分區域,僅供學術研究和教育利用。
(三)立法、執法與守法
  我們需要健全的法令來保護海洋環境和海洋生物,特別是珊瑚礁和濕地生態系,並且要嚴格執法,並透過適當的環境教育,教導民眾養成守法的習慣。
(四)國際合作
  由於許多海洋生物的分布很廣,因此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往往必須經由國際間的合作始能達成,例如:綠蠵龜和鯨豚的保育就需要許多國家的通力合作,即使是許多海洋無脊椎動物或珊瑚礁的保育,如果牽涉到國際貿易,也需要國際合作,才能達成保育的效果。



永怡於2009.03.17發佈

海洋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危脅

  由於海岸和河口是人類最早開發利用的地區,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區,而隨著工商業快速發展,淺海和河口地區面臨的環境衝擊也最嚴重,對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帶來嚴重威脅,這些威脅主要包括下列各項。

(一)棲地破壞
  海岸棲地破壞包括:填海造陸、海岸開墾、溼地破壞、港灣和堤防構築等。特別是近30年來,臺灣在缺乏完善的國土規劃政策下, 以經濟掛帥為前提,競相開發海岸為工業區,造成海岸溼地被大規模開發利用,使得溼地和自然海岸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養殖漁塭、工業區或水泥化的海岸,嚴重威脅到淺海生物的生存和生態功能(孫寶年, 1999)。

(二)過度利用
  漁業是人類利用海洋生物資源最悠久的產業,隨著人們捕魚技術的進步,以及各種漁業科技的應用,海洋生物資源已經遭受嚴重的破壞,根據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FAO)的估計,全球47~50﹪的漁業資源已被充分開發利用,15~18﹪已被過度利用,9~10﹪已枯竭,因此,過漁(over fishing)是海洋漁業普遍的問題(Botsford et al. 1997; Jackson et al. 2001)。臺灣沿岸和近海本來擁有非常豐富的漁業資源,例如臺灣海峽是底棲和洄游魚類、蝦蟹類和貝介類的重要漁場,而東部海域則是大洋洄游魚類的重要漁場,東北部和東南部的湧升流海域更有豐沛的漁業資源(胡興華,2003)。但是近30年來,由於過度捕撈和一些非法漁業行為的盛行(包括:炸魚、毒魚、電魚等),已使得資源枯竭(賈福相, 1998;邵廣昭,2000)。

(三)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包括優氧化、毒物、重金屬污染、油污染、熱污染、廢棄物污染…等。臺灣沿海的污染物質主要來自陸地,主要污染源有市鎮污水、工業廢水及畜牧廢水等,這些污染物質經由河川、港口、沿岸和海洋放流管排放入海。近三十年來,臺灣的經濟快速成長,污染物質也快速增加,使得臺灣西部大部分河川的中、下游都受嚴重污染,這些污染源排入沿海,再加上海港和海洋放流管排入海的污水, 遠超過海水的自淨能力,使得西部海岸生態系的污染問題十分嚴重。即使是北部、南部和東部沿岸的珊瑚礁海域,也遭受沿岸土地開發帶來的沉積物污染,以及市鎮污水的有機污染,使得珊瑚礁的存續飽受威脅(李永適, 1999)。

(四)外來種入侵
  隨著國際間的往來頻繁,外來種經常在有意無意之間就被引進,而外來種入侵往往對本土生物和生態系造成嚴重的傷害。

(五)氣候變遷
  全球氣候變遷包括溫室效應所引起的水溫升高和海平面變遷、臭氧層破洞所引起的紫外線增加、氣候異常所導致的土石流和疾病流行等。歷年來,水溫升高導致大規模珊瑚白化的事件已有多起,為珊瑚礁的存續帶來嚴重考驗;海平面變遷會對淺海生物造成重大影響,臭氧層破壞導致海洋生物的異常病變,甚至海洋生物的疾病蔓延都與氣候變化有關(Harvell et al. 1999)。




妮靜於2009.03.17發佈

臺灣的海洋生物多樣性





  雖然臺灣沿岸的海域面積與全世界海洋比較起來,非常渺小,但是卻擁有全球物種的1/10以上(邵廣昭, 1999, 2000)。例如:臺灣海域的石珊瑚約有270種,占了全球(約800種)的1/3;臺灣的魚類有2500種以上,約占了全球的1/10(如表1)。造成臺灣海域物種豐富的原因,主要是臺灣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多樣的海洋環境。在地理位置上,臺灣鄰近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菲律賓-印尼海域,黑潮和南海水團把海洋生物的種苗源源不絕地運送至臺灣,來自東海的海流則把東海陸棚的生物送到臺灣海域(圖1),而臺灣沿岸海域多樣的棲地、地形和水文環境等生態條件,使得臺灣擁有異常豐富的物種(邵廣昭, 2000; 戴昌鳳, 2003)。














  在底棲環境方面,臺灣地區的海岸線長達1500 km,西部及北部是坡度平緩而水淺的大陸棚,東部海岸的坡度陡峭,南部恆春半島則是珊瑚礁海岸,底棲環境複雜而多樣;大洋和底棲環境的多樣化,使得臺灣海域擁有各種型態的海洋生態系(圖2)。基本上,大洋環境可分為陸棚生態系和大洋生態系,而底棲生態系則包括:河口灣、紅樹林、草澤、泥灘、潟湖、海草床等,主要分布在河口及沿岸濕地(戴昌鳳, 2003)。



(一)陸棚生態系(shelf ecosystems)
  從東海經臺灣海峽到南海的大陸棚,是世界最大的陸棚區之一。在這個陸棚區內,有中國大陸和臺灣西部多條河川注入於此,帶入多量的營養物質,而且,此區的海洋環境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動,夏季有旺盛的西南氣流,冬季則有強勁東北季風吹拂,冷暖水團的互動和黑潮在陸棚邊緣的湧升流,使得海水的重直對流良好,促成了高初級生產力,這些生產力就是支援豐富漁業資源的基礎。這個陸棚區的水產資源多達2000種以上,其中,經濟魚類有數百種,如帶魚、大黃魚、鯛魚、狗母、鯖魚、?及圓花?等;軟體動物有30種以上,甲殼類甚至可能超過1000種,其中,蝦類約有400種,包括各種對蝦、毛蝦、紅蝦、鷹爪蝦等,蟹類約有600種,包括梭子蟹、青蟳等;貝類和藻類資源也很豐富,而以牡蠣、文蛤、竹蟶、紅貝、鮑魚、扇貝、真珠貝等最具經濟價值,藻類則以昆布、紫菜、裙帶菜、麒麟菜、?菜、石灰菜等較多。
(二)大洋生態系(pelagic ecosystem)
  臺灣東部海域是典型的大洋生態系,這個海域的水溫高,水質清澈、光線充足,營養鹽供應是初級生產力的限制因子。雖然如此,這個黑潮流域的海洋生物資源仍相當豐富,許多洄游性魚類,包括飛魚、鬼頭刀、翻車魚、鯨鯊、鰹、旗魚、鮪魚等,以及鯨豚類都經常在此海域出沒,顯示本海域的魚產甚豐。在無脊椎動物方面,則有水母、頭足類、蝦類等。
(三)河口灣(estuaries)
  臺灣主要的河口大多分布在西岸,主要河川如淡水河、大肚溪、大甲溪、濁水溪、曾文溪、高屏溪等都注入臺灣海峽,東海岸則有蘭陽溪、秀姑鑾溪等。由於臺灣的山高地陡、河川短促,雨水通常在很短時間內就注入海洋,近年來,又因山坡地普遍被濫墾濫伐,以至於每逢雨季,往往造成土石流,不但破壞陸地景觀,也對河口和海岸生態帶來很大衝擊。在乾季時,又往往由於上游水源被水庫流置,造成河口乾涸,於是乾季和雨季之間形成強烈對比。
  河口灣通常是許多魚、蝦、蟹、貝類的幼生孵育場,尤其是一些在淡水和海洋之間洄游的種類的必經之地。臺灣西部的河口,近年來由於污染的影響,已產生很大的改變,許多原來在河口區孵育或洄游的物種,例如毛蟹,就幾乎已經?跡,只有在東部和東北角的河口灣,仍有一些洄游生物生存。每年夏秋之際,在臺灣東部河口常可發現成千上萬隻小蟹在溪水沖擊下,仍然前仆後繼向河川上游爬行,牠們是正要溯河而上的臺灣絨螯蟹和字紋弓蟹的幼蟹,準備回到河川上游覓食生長。當牠們長大成熟之後,又會順流而下,回到海洋繁殖,如此週而復始地進行牠們的生命旅程。由於河口區的高生產力,臺灣西岸的河口區常是漁民養殖文蛤、牡蠣、西施舌、血蚶等貝類的場所,這些地區也成為重要的養殖區之一。
(四)紅樹林(mangroves)
  臺灣現生的紅樹林植物有四種,即水筆仔、五?蛟、海茄冬、欖李;紅樹林的主要分布地點則在淡水竹圍、新竹紅毛港、苗栗後龍、嘉義布袋、臺南四草和屏東東港的大鵬灣。紅樹林植物的枝葉茂密,生產力旺盛,它的落葉枯枝會經由真菌分解,形成有機碎屑,這些有機碎屑則可提供許多生物利用,包括:多毛類、貝類、甲殼類、魚類、鳥類等,都是紅樹林生態系的主要居民。其中,最為大家所熟悉的動物,就是彈塗魚、招潮蟹和許多水鳥。
(五)岩礁生態系(rocky shore)
  岩礁生態系分佈臺灣東部、北部和澎湖群島的大部分地區,這些海岸主要是岩石底質,表面雖然可能有一些珊瑚生長,但是並不形成珊瑚礁;然而,岩石底質也有許多孔隙或不同的結構,可以提供各種動物附著棲息或避敵的場所,因此岩礁的生物種類和數量都相當多。岩礁生態系的生產者通常是大型海藻,包括各種綠藻、褐藻和紅藻等。其中,綠藻門的仙掌藻和紅藻門的珊瑚藻,都可以在它們的細胞壁上堆積碳酸鈣,形成堅硬的骨骼或造礁,這些主要由藻類建造的礁體,就稱為藻礁。臺灣海岸的藻礁分布在臺北縣的三芝至石門鄉及桃園縣觀音鄉海岸。由於藻礁的外形和珊瑚礁十分類似,常被誤認為是珊瑚礁。生活在岩礁生態系的動物,許多以刮食岩石表面的藻類維生,海膽、貝類和海兔就是這類動物的代表,尤其是海膽常在岩礁上鑿穴,形成凹凸不平的外觀,加速岩石的侵蝕和崩解。牡蠣和藤壺也是岩礁上常見的動物,牠們分泌的鈣質骨骼,則有鞏固岩礁的作用,其他如海葵、海綿、水螅蟲、苔蘚蟲等都是岩礁生態系中常見的生物,龍蝦和九孔更是岩礁生態系中最具經濟價值的生物資源。
(六)珊瑚礁生態系(coral reefs)
  珊瑚礁是海洋中生產力最高、生物多樣性最高、生物量最豐富的生態系,常被稱為「海洋熱帶雨林」。在這個生態系中,由造礁珊瑚群體不斷生長所建造的立體結構,提供許多生物的居住空間,珊瑚與共生藻的高生產力則提供食物給其他生物利用,包括:海綿、腔腸動物、多毛類、扁蟲、軟體動物、甲殼類、棘皮動物、魚類等,都是珊瑚礁的常見居民。







  臺灣位於熱帶至亞熱帶之間,周圍海域又有黑潮流經,沿岸的海水溫暖,大多適合珊瑚生長,因此,只要有硬底質的地方,大多有珊瑚分布,除了西部沿海沙質海域不適合珊瑚著生外,南、北、東部和各離島沿岸海域都有珊瑚的分布(圖7-5)。由於臺灣沿岸海域的環境條件並不相同,珊瑚的生長情形和珊瑚礁的發育程度也不一致;一般而言,珊瑚礁發育較好的地方是臺灣南部的恆春半島、綠島、蘭嶼和小琉球的沿岸海域,這些海域也是珊瑚礁生態系分布的主要地點,而東部、東北角及澎湖群島的沿岸海域則僅有零星分布的珊瑚礁。




  北部沿海從淡水河口北方起,經石門、野柳、金山、基隆、澳底到三貂角,這片海域大多為砂岩或頁岩的底質,冬季東北季風盛行期間的海蝕作用強烈,沉積物多,而且水溫在12- 2月間往往低於18℃,限制了珊瑚生長,因而只有零星的珊瑚礁發育。珊瑚群聚主要分布在富貴角、野柳、和平島、基隆嶼、鼻頭角、龍洞、澳底和卯澳附近,石珊瑚種類約有40屬100種。
  東部沿海從宜蘭縣至臺東縣沿岸,大多為陡峭的岩石海岸,沿岸海水大多溫暖清澈,但是由於海流較強和受到冬季東北季風的影響,不同地區的珊瑚生長狀況有相當大的差異。珊瑚生長較好的地區在蘇澳、龜庵、石梯坪、三仙臺、杉原附近沿海,這些地區也有珊瑚礁的形成,珊瑚種類約有50屬150種。
  南部恆春半島沿海是臺灣本島珊瑚生長最佳的地區,沿岸有發達的隆起珊瑚礁,海底則有生機旺盛的現生珊瑚礁,構成美麗景觀。珊瑚種類的多樣性高,有多達62屬250 種以上;色彩繽紛的珊瑚礁魚類則有1200種以上,還有眾多的藻類及海綿、海葵、貝類、甲殼類、棘皮動物等海洋生物。
  澎湖群島是由64個大小不等的島嶼組成,沿岸的底質主要為玄武岩,而且水淺、坡度平緩,因此珊瑚生長相當繁盛,珊瑚種類約有50屬150種,軟珊瑚的種類和數量較少。這些廣大的珊瑚礁海域,是澎湖發展海洋遊憩活動的重要資源,也是澎湖地區漁業發展的重要漁場。
  小琉球嶼是由珊瑚礁構成的島嶼,沿岸則為隆起的珊瑚礁圍繞,海面下的現生珊瑚礁相當發達,目前已記錄的石珊瑚約有50屬180 種;軟珊瑚的種類和數量都相當多。小琉球嶼的珊瑚礁除了是重要的觀光資源外,也是許多經濟魚類和甲殼類的孵育場所,對維護高屏地區沿岸的漁業資源十分重要。
  綠島和蘭嶼位於臺灣本島的東南方,兩者都是火山島,也都位於黑潮流域,沿岸的水質清澈、水溫適宜,珊瑚生長非常茂盛,沿岸都有發達的珊瑚礁分布,造礁珊瑚的種類約有60屬250 種以上;軟珊瑚的種類也很多,沿岸和海底的珊瑚礁生態系是此二島嶼重要的觀光資源。
  珊瑚礁在我國南海的分布也很廣,東沙和南沙群島都是珊瑚礁島嶼,周圍海域主要是發達的珊瑚礁生態系,估計擁有珊瑚種類300 種以上。
(七)草澤生態系(salt marshes)
  草澤生態系主要分布在臺灣西部的海岸濕地,尤其是大甲溪口的高美濕地及大肚溪口濕地,有面積較廣的草澤分布,這兩處草澤都以雲林莞草為主要植物。雲林莞草是屬於莎草科的一種耐鹽植物,植株高約50~90公分,它的地下莖有旺盛的萌芽能力,並且能夠快速繁殖,生長期在每年二月至八月,往往很快就形成茂密的草海景觀,而於5、6月間開花,九月開始老化枯萎,11月東北季風盛行時,大部分植株的地上部分都已枯萎,只留下地下莖部分渡冬,隔年春天又再度蓬勃生長,呈現明顯的季節變化。草澤生態系的高初級生產力和植株提供許多生物做為食物和棲息空間,包括:彈塗魚、招潮蟹、和尚蟹、沙蟹及其他許多底棲無脊椎動物,都是常見生物;每年冬季更吸引許多水鳥前來覓食,常有數以萬計的遷移性候鳥在此停留。近年來,因海岸地區開發的影響,已受到嚴重威脅,是亟需保護的生態系。
(八)潟湖(lagoons)
  潟湖是指由離岸沙洲與海岸之間部分封閉的水域,屬於海陸交界的緩衝地帶,許多從陸地來的物質在此處被分解,然後再以有機或無機營養鹽成分輸送到外海去,在物質的傳輸和循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且由於潟湖是個平靜的淺水域,在營養鹽來源充裕,陽光充足的情況下,潟湖往往有很高的初級生產力,各類底棲生物也很多,構成物種多樣性相當高的生態系,這些潟湖也往往成為沿海漁民養殖的重要場所。
  臺灣西部有發達的潟湖,其中最著名的是東石潟湖、七股潟湖、大鵬灣潟湖等。東石潟湖位於東石港與西方海上的外傘頂沙洲之間,相隔的水域約十四公里,由於沙洲的形狀像一把撐開的傘,因此而得名。當地人稱沙洲為“汕”,包括外傘頂汕、頂頭額汕、王爺港汕等;外傘頂汕的外形似彎弓,它與東石海岸之間的一大片水域,稱為東石潟湖;這片水域在低潮時的平均深度大約在3 m之內,航道之兩側,蚵架縱橫一望無際。沙洲上的生物,主要是招潮蟹、多毛類、雙殼貝類等。
  七股潟湖是臺灣面積最大的潟湖,幾百年來,七股漁民就靠著潟湖裡豐富的浮游生物和高生產力養殖牡蠣,使七股成為臺灣數一數二的牡蠣產地;除此之外,虱目魚、黑鯛、石斑魚、烏魚等魚類養殖,也是這裡的重要產業,依靠的就是潟湖的高生產力和水質自淨的能力。
  大鵬灣潟湖位在屏東縣東港鎮海濱,它的水域面積約有450 ha,呈一內海地形。大鵬灣由於出海口太小,海水與外海的交換速度太慢,水質容易受到污染物的影響。即使如此,大鵬灣內的動植物資源仍然相當豐富,而且由於潟湖內經常風平浪靜,生產力相當高,因此大鵬灣是南臺灣的重要仔稚魚繁殖地之一,盛產烏魚、黑鯛、草蝦、斑節蝦。曾經在此出現的鳥類超過100餘種,每年冬季都有數以千計的各種候鳥包括小燕鷗、黑腹燕鷗、小白鷺等集結在大鵬灣潟湖區渡冬。
(九)沙灘及泥灘生態系(sandy and muddy flats)
  沙泥灘是沿海濕地的主要型態,它廣泛分布在臺灣海岸的濕地。其實,沿海濕地包括河口、紅樹林、草澤、潟湖和沙泥灘等,而其中沙泥灘可說是占了最大部分。
  沙泥灘的底質是顆粒較小的泥、粉沙或沙,它的外觀看起來相當平坦、一望無際,除了偶而可看到一些螃蟹和水鳥在沙泥灘表面活動之外,似乎生物相當貧乏,其實不然,大多數的生物都躲藏在沙泥底質之內,底質內的生物種類和密度可能相當豐富。
  由不同粒徑的沙或泥構成的沙灘或泥灘濕地環境,代表著波浪作用、海灘坡度和陸源物質交互影響的結果。沙粒大小會影響底質的保水能力、透氣性和緻密性,這些底棲環境的性質又會影響生物的分布,底棲生物的豐富度和物種多樣性往往和沙灘的環境特性有關。一般而言,細沙構成的濕地保水力強,易於掘洞,因而提供適合許多底棲生物生存的環境。另一項影響沙灘生物分布的環境因子是底質的含氧量,通常只在底質的表層有足夠的氧,讓需氧生物生存,由於耗氧生物的活動和許多分解者的作用,在底質表層之內的氧很快就被消耗殆盡,形成一層外表呈灰色的氧化還原不連續層,在此層之下就是黑色而無氧狀態的還原層。沙泥灘通常是有機物質堆積的地方,在這個環境中的細菌分解作用非常旺盛,因此各類型的細菌往往是沙泥灘生態系的要角,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依靠有機顆粒物質維生的環節動物多毛類、雙殼貝和螃蟹等底棲動物,當然這樣的環境也提供許多經濟性魚、蝦、蟹、貝類的覓食或育幼場所,尤其是許多仔稚魚或底棲動物的幼生會在泥灘生態系中渡過牠們的幼體期。因此,泥灘生態系不僅在海陸交互作用之中的物質循環扮演重要角色,也是維繫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棲地。




妮靜於2009.03.17發佈